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堅定不移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持續鞏固和強化制造業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頂梁柱”作用,加快塑造廣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優勢,廣東省委、省政府近日公開發布《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以下簡稱“制造業當家22條”)。
“制造業當家22條”是廣東省堅持以制造業立省、突出制造業當家、高質量制造強省建設工作的總“路線圖”和“施工圖”。文件明晰了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確定了2027年制造強省建設邁上重要臺階、2035年全面建成制造強省的戰略目標,緊緊圍繞“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聚焦重點產業和領域持續發力,著力實施制造業當家“大產業”立柱架梁行動、“大平臺”提級賦能行動、“大項目”擴容增量行動、“大企業”培優增效行動、“大環境”生態優化行動等五大提升行動,統籌推進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各項工作。重點突出五個新:
一、突出制造新格局,更全面體現制造業當家的內涵。將制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標,提出到202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5%以上,制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5%。大力支持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一二三產業發展,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充分用好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及橫琴、前海、南沙等三個重大平臺建設的政策優勢,全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國內國際重點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專門提出開展“廣東制造”文化發展專項行動,從目標任務、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構建廣東制造新格局。
二、突出變革新氣象,更有力破解對制造業當家的約束。進一步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提出建立完善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抓制造業當家工作機制,加強工業經濟研究隊伍力量建設,實施“粵產粵優”畝均效益資源配置改革,推動資源要素分配真改革大創新,對各地區各部門投向制造業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標約束,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決”為導向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力爭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產業融合、各方協同、發展環境上突破卡點瓶頸。
三、突出創新新理念,更聚焦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把創新作為核心動力,聚焦關鍵領域,在人才引育、開放合作、技術改造、數字賦能、標準品牌、綠色低碳等方面同頻共振、同時發力,全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高標準建設一流創新平臺,推動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和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全國前列,打造世界級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群。
四、突出發展新動能,更有力做厚做實制造業當家的家底。鞏固提升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謀劃未來產業,開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專項行動,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儲能電池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海洋工程裝備、農業機械、食品工業等,培育新增3—4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群和4—5個超五千億元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化重大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推動工業投資躍增、招商引資增量倍增,工業投資年均同比新增超過1000億元,每年推動90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高起點、高標準推進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和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打造30個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萬畝千億”產業發展平臺。通過優存量、擴增量,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強、家底更厚。
五、突出政策新發展,更強調前后銜接、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從政策體系上看,“制造業當家22條”作為新時期制造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與“實體經濟十條”、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戰略性產業集群“1+20”政策體系以及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等宏觀政策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從政策實施上看,“制造業當家22條”強調與各地市各部門重點產業發展、要素配置等配套政策和工作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省、市、縣全方位一體化政策體系。
下一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認真按照國家和廣東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做好政策宣傳和培訓,加快建立健全指揮體系、工作體系、目標體系、政策體系、考核體系等“五大體系”,形成制造業當家“5+5”戰略體系,盡快完善印發“制造業當家22條”2023年度作戰圖,實行掛圖作戰,全面推進制造業當家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同時落實常態化督促檢查和定期評估,推動各地、各部門持續開展競標爭先,比學趕超、賽龍奪錦,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制造業當家22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